生活不止眼前的“枸杞”,消费绝不无谓地将就...华映资本季薇谈新消费下一站
12月13日,由亿欧主办的“2017亿欧创新者年会暨第3届创新奖颁奖盛典”在中国大饭店举行,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受邀出席,并分享《新消费下一站》主题演讲。
季薇指出,当前是个性化消费升级的时代,不论是从人群需求,还是从整个技术发展来看,人们的消费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。
季薇重点从需求端的变化和供给端的满足两大方向阐释新消费。需求端,更富裕的中产阶级有着新的消费追求和认知,更多的新世代消费者成为消费中坚力量。消费需求呈现无限多元,每种客群都有其独特的差异化需求。空巢青年、戏精本人、中年少女和银发潮人等等新画像,也反映出消费者追求个性、多元的心态变化。
供给端,新的货(内容、品牌)和新的场(场景、体验)提供全新满足:
红人电商通过贩卖生活方式卖货;
内容社群通过特定调性内容聚集用户;
知识付费是非常确定的商业模式;
偶像经济产业更加成熟。
轻奢品牌通过满足细分需求有更多机会;
健康生活类品牌受到关注。
“一人经济”越来越重要,诞生诸多消费创业机会;
无人零售随着技术进化会迎来一波发展。
快闪店、市集等体验式消费带动新品类、新品牌升级;
IP+零售空间业态以全新面貌回归,提供复合场景。
以下为季薇在2017亿欧创新者年会上的发言实录:
感谢亿欧的邀请。此前,华映资本在文娱方面的投资布局比较多,近期百亿级文化产业母基金——众源母基金成立,华映也参与了筹建和管理。组委会本想邀请我聊文娱产业投资,我提出了一个请求,能否聊聊新消费相关的内容。原因有两个方面:第一,消费是大市场,大家都注意到目前消费领域出现的若干重要变化;第二,内容在消费领域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,不管是用户获取还是品牌与产品的运营,都离不开内容的引流。
其实,“消费升级”是中国概念,回顾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发展历程,就是一部“消费升级史”。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,是基础消费品的升级;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,是高档耐用消费品的升级,冰箱、彩电、洗衣机成为家庭标配;21世纪初到现在,是品质消费升级的阶段,消费升级一方面向重工业方向发展,例如车房,另一方面旅行、娱乐、教育、医疗等品质消费需求越来越多;从现在、特别是这两年来,到未来一段时间,我们认为将进入个性化消费升级时代,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、个性化,环保、共享、智能、健康等理念得到重视。
那么,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中国的消费升级?我们认为有三个重要的变量:
1)城镇化水平的提升。中国目前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7%,一线城市的水平更高。此外,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33000元,人均GDP超过八千美元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。有数据显示,当人均GDP达到六千美元以上,精神消费会显著提升,这个数字让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,为什么当下对于精神消费的需求是如此旺盛。
2)数字化技术的发展。当下,商品、消费场景、消费体验数字化趋势明显,营销越来越精准,消费越来越便利。同时,数字化也大大提升了物流的效率。
3)新消费主流人群的兴起。一是中产及富裕阶层,他们的消费规模增速非常高;二是新世代消费者,2021年18岁-35岁的年轻人占中国城镇15-70岁人口的比例超过46%,他们是消费的主力军。
什么是新消费?无非是三个变量:什么人(人)?卖的是什么(货)?在什么样的渠道和场景卖(场)?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看,人群的变化是需求端变化,他们不断发生分化,需求越来越颗粒化、碎片化、个性化;供给端是物种和渠道在发生变化,需要考虑:什么样的场景能够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,如何快速迭代出升级类的产品和品牌去满足这些需求。
需求端变化:远大梦想与当下生活同等重要
需求端的变化,我们从中产和富裕阶层、新世代消费者两个维度看。
中国的中产规模发展是非常迅速的,2016-2021年间,上层中产(每月可支配收入12000-22000元)及富裕家庭(每月可支配收入22000元以上)数量将翻一番,共同拉动75%的消费增长。中国的中产受过良好的教育,在审美方面有比较好的审美情趣,非常注重自身及家庭成员在心智方面的发展,注重增强自身对世界的理解。消费行为方面,最大的消费是自我投资,旅行、运动健身、人际交往、休闲娱乐等体验类消费需求显著增加。
BCG、阿里研究院《中国消费新趋势::三大动力塑造中国消费新客群》
新世代消费者们是未来消费增长的主力军,事实上现在已经是了,80后、90后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力都非常可观。相比上一代,80后、90后更有安全感,拥有来自上一辈的财富支持;不追求单一的权威,而是追求多元化的想法和个性化的需求;70后会为了远大梦想多吃点苦,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,远大的梦想和追求当下的舒适与品质同等重要;兴趣可以成为财富来源,斜杠青年越来越多,会拥有多元身份;消费需求上无限多元,很难用统一标准去描述,每种客群都有其独特的差异化需求。
消费“新世代”不完全画像
这里罗列四类消费“新世代”的画像——空巢青年、戏精本人、中年少女和银发潮人。并非按照年龄来划分,而是从代表画像中捕捉消费者的心态变化。
空巢青年,代表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从以往的被动独身,到现在主动选择独身。“一个人过也挺开心的,消费挺便利的”,独身主义、自我提升、强大的社交网络让单身生活变得更加容易,整个社会为了符合他们的需求而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。
戏精本人,代表生活充满戏剧性的人设,追求生活中的娱乐化,很多事情都愿意尝试和秀一下,比如在抖音上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才艺、彰显个性。这两天我看到一个描述90后的新词——佛系,我想戏精本人一定是非佛系的。
中年少女也是这两天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个新词,“虽然年纪不小了,但是还是爱粉红色,爱逛淘宝、爱养生、喜欢小鲜肉”。“中年少女”其实更关注自己需求的觉醒和经济自由,思考如何提升自己。
银发潮人,是指那些摆脱了天伦之乐、养花遛鸟等刻板印象的新老人,他们在旅游、兴趣爱好、返聘志愿工作和体育锻炼等有强偏好,享受人生、彰显个人价值。
供给端变化:内容、品牌、场景、体验
以上从需求端罗列了消费人群以及细分需求的变化;接下来,将从供给端进行梳理,分别从“货”和“场”的角度进行案例梳理。
内容
首先,从“货”的维度看,内容与新消费息息相关,呈现强关联。一方面,内容拥有强大的带货能力。例如,红人电商,红人通过社交平台展示生活方式,传播个性化品味,粉丝对内容与兴趣产生认同,最后发生消费的行为。所以我们说红人电商核心不是选品,而是对生活方式的贩卖,代表有雪梨、张大奕,以及快美妆、微念等MCN。红人电商背后隐含的逻辑是强跟随性,“我希望模仿你的生活方式,我希望成为你”。
社群性的电商,则是我认同一类人的生活方式然后聚集在一起。例如华映投资的开始吧,通过特定类型和调性内容聚集用户,过程的关键是消费品牌和消费渠道全面内容化,产生共鸣及消费冲动,最后实现了消费的行为。在这类社群电商里,社群运营和内容是特别重要的,要让整个社群有归属感。
另一方面,内容本身也是消费的重要部分。知识付费,同样也是非常确定的模式。据说目前已经有超过三百亿的行业规模收入,背后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:一是中国人都有自我身份的认知,焦虑感会长期存在;二是用户付费习惯越来越好,这是一大基础。大家越来越倾向为自己认同的内容买单,不仅仅是娱乐类的内容,也可能是知识、技能类的内容。
偶像经济,女粉丝占很大比例,某种程度上,粉丝倾向把情感上的诉求映射到自己与偶像之间的关系上;此外,随着内容产业的发展,需要行业对优质偶像的培养更加细分化,进行更多孵化。
品牌
从品牌来看,我们发现年轻人对能够彰显个性的本土年轻品牌有很大兴趣。例如在衣食住行等普世化需求领域,如精酿啤酒、箱包、高跟鞋等,都出现了新兴的品牌,从中折射出年轻人消费观念的成熟性——“不一定是大牌,我可以追求与我的个性相匹配的东西”。只要品质优良、抓准精准市场、针对细分人群进行精准营销和渠道建设,总会找到自己可以深度服务的人群。换言之,现在的品牌不需要服务整个人群,只要服务好某一细分人群就有很大的机会。
另一方面,健康生活品类也受到关注。如今,身边有很多朋友“跑马”,或者通过Wake瑜伽这类App做瑜伽,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重视。华映投资的甜心摇滚沙拉,在一线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,大家逐渐接受主食沙拉这种新品类,并借此通向健康和品质生活。
场景
场景上,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可以触达到消费者?首先,我们认为“一人经济”的趋势值得被重视。以往的消费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,如今不仅单身的人越来越多,甚至每个家庭中的一员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。随着一人经济的兴起,他们独住、独食、独玩,因此产生了诸多新兴的消费创业机会。在模式上如何理解“一人消费”?本质上,我们认为无论是无人货柜、还是迷你KTV,都是对需求的拦截和消费场景的解构。原本需要去7-11买便当,现在在办公室无人货柜就可以完成;原本需要一个群体完成的消费、例如唱歌,通过友唱一个人就可以自娱自乐。
此外,当下很火的无人零售,除了场景方面的变化,移动支付的便利、AI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,都在为其奠定基础。
体验
体验维度,上周末伍德吃托克在北京做了一场艺术夜市,北京非常冷的天,却人山人海,年轻人排着队买票进去消费。市集里包含音乐、电影、美食、潮牌等等,汇聚在一起就形成社交,因为旁边的人都是跟你有同样需求的年轻人。因此,市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场景和零售,而是汇集消费、娱乐、社交的复合场景。年轻人非常喜欢,成为了一种新型流量入口和品牌推广通路。
伍德吃托克艺术夜市@北京
除了新品牌,诸多有历史的消费品牌也在体验方面做了很多提升,比如说46岁的星巴克,以往我们习惯于在工作之余买一杯星巴克,仅此而已;但是最近星巴克在上海开了一家全球最大的烘焙工坊,不只有咖啡,还有体验、社交、娱乐、衍生品销售等,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消费场景。为什么要这样做?我相信对于这些已经在市场上驻扎很久的大品牌来说,通过传统方式吸引人流的方式已经逐渐饱和;更愿意通过体验强化品牌的IP,黏住消费群。当然,这些场景中也会集合许多新的技术因素,例如AR等等,形成更多维的互动。
以上种种,是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,对当下新消费模式和品牌进行的简单梳理。新消费是一个大话题,也是一个大市场,会有无限多的机会。用一句话来结尾,“生活不只眼前的‘枸杞’,消费绝不无谓地将就”,谢谢大家!